§
老師說,沒有「做」(do)瑜珈這樣的說法,只有在(be)瑜珈。瑜珈不只是一個運動,而是一種身心的狀態。我可以整天都沒有練習體位法,但我的身心處在當下,甚至把瑜珈練習中那個抽離的意識技巧(從高處看著在動作中的自己)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Be Yoga。
能不能做到高難度的體位法都是其次,過程才是重點,就像是在還沒有經歷過大學聯考時,總覺得大學聯考像是不可跨越的高牆,壓力好大好恐怖,但結束之後,不就是那樣嗎?如果把體位法只當作目標,有一天可以做到了,反而會有種失落感,才明白「不就是那樣嗎」。
不管能做到什麼程度,接受那樣的自己,接受練習的點點滴滴,就是體現瑜珈的精神。
§
最近心情非常的煩躁紊亂,我想做的只有矇頭大睡不去面對,或者是像一團爛泥攤著,腦子裡不斷縈繞著各種思緒「如果是…,怎麼辦呢?」,「到底該怎麼處理」,更多的是情緒的浪潮一波波打來,心跳加速無法入睡。在這個時候,所有禪修、瑜珈的學習都還給老師。
可是,平常練習為的不就是這個時刻嗎?這個困境就是個成果驗收,平常什麼事都沒有一切很順遂,當然很容易平靜;風暴來襲,能不能稍稍穩住船舵,多一點耐心與智慧去面對呢?
不是非得所有的事都井井有條,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得馬上解決,並非不完美就是天要塌下來,看看四周,在這一刻真的有危險嗎?真的有什麼人逼著一定要作個了結嗎?如果沒有,先把懸而未決的問題放下,等一等,也許過一陣子心裡會有答案、腦子像燈泡亮起想到辦法,甚至,不用出力問題就隨著時間化解了。
告訴自己這不是擺爛,而是學會放鬆,橡皮筋拉久了也會彈性疲乏,智慧是給自己的慈悲,懂得對自己慈悲,才能對他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