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上師了,然後呢?我們都有喜歡上老師的經驗,不論是單純的仰慕,或者是夾帶更多情緒的愛慕。Heidi老師說:「又想靠近老師,又有點害怕,一下靠近老師,一下又逃的好遠。」

「這一切都發生在你的心裡。老師把你的這一切動作看在眼裡,但他不動如山。」

腦海中浮現孫悟空與如來佛的五指山,孫悟空跳上觔斗雲一衝再衝,忙了一陣,還是回到佛的手中。這種感覺除了面對老師之外,還似曾相似──是了,面對情人的時候也是同樣感覺。

今天情人熱情洋溢,說了什麼讚美的話語,我覺得親密與被愛。明天情人心神被什麼絆住了,講電話時心有旁騖,有一搭沒一搭,我覺得遭到忽略與不被重視。相應他的情緒,我會以熱情與冷漠,甚至怒氣回應他。每天隨著對方的狀態不同,搞得我內心小劇場很多。

年紀小的時候,看的是爸媽的情緒,他們說了鼓勵的話,讓我心暖洋洋;他們的批評,幾十年後還無法忘懷。

 

瑜珈是為了找到身心靈的中線,在熙攘變幻無常的世界中,不會輕易地被偶發事件推走,以最自然且自發性的方式回應。

漸漸地,隱約地感覺到了中線的存在。在忙亂﹝或者是困難的體位法中﹞的時候,提醒觀照呼吸,試著放鬆肌肉,保持專注,把「忙亂」降級為單純的「忙碌」,保留精力在身體內,不向外潰散。

不斷地練習,就能發現過去很多習慣,都是精神渙散的體現,例如漫無目的地滑手機、大量往自己的腦袋塞入各式各樣的資訊,把大腦搞得很忙與很有生產力的幻覺。

之前提到的,與老師、情人、父母、朋友在自己的心中跳恰恰,也是渙散。

  

Mickey老師在課堂前引用了《奧義書》的一段話,他解釋:「這裡與那裡是一樣的,如果以為在『什麼』之後世界就會不一樣的話,這追尋的過程就只是種自我折磨。」

《奧義書》

“Whatever is here, the same is over there;

and what is over there is also right here.

From death to death he goes,

who sees any kind of diversity.

For that is this.

With your mind alone you must understand it –

there is here no distinction at all!” – Katha Upanishad II.1

 

這裡的『什麼』可自行代換,例如,如果以為在『可以做到後腳跟貼地的下犬式』之後世界就會不一樣的話,這追尋的過程就只是種自我折磨。

如果以為在『結婚』之後世界就會不一樣的話,這追尋的過程就只是種自我折磨。

如果以為在『賺到很多錢/贏了樂透』之後世界就會不一樣的話,這追尋的過程就只是種自我折磨。

很重要所以舉三個例子。

既然這裡與那裡都是一樣的,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說自己想說的,持續不斷地練習。

“Be who you are and say what you feel, because those who mind don't matter, and those who matter don't mind.” ― Bernard M. Baruch

「做自己與說出內心的感覺,因為那些會介意的人不重要,而那些重要的人不會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安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