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練習.jpg
那天拿到
《風格練習》,隨手翻翻,看見了封底內頁有人用鉛筆潦草地寫著「不必看了 此書大不佳」;再翻,看見同樣這筆跡在前面兩篇推薦序寫著「不知所云的晚現代人」與「亂七八糟」。對這種在圖書館的書上隨意評論的行徑先是有些惱怒,後來想想又轉為莞爾,這位將駱以軍先生稱為晚現代人的,大概是個「早於現代」的老伯吧。

一開始是從網路上認識陳寧的,看著她寫異地風情、日常瑣事,淡淡的恬靜與平和的語調給快步調的生活撒上了某種魔咒,讓一切都緩慢下來。或者可以說,雜亂的現實也變得陌生化,充滿異國情調。

最近較常涉獵華文創作,陳寧可以說是個起頭,她提醒了我華文創作的口感如此細膩綿密,平常讀慣翻譯小說的粗枝大葉、脈絡分明,與華文創作的語感確實差異很大。

看她寫〈身外物〉:

「過後想想,其實也沒有甚麼是不可失去、割捨和放下的。人『真正』需要的身外物,到底不多。」

想到之前我因為搬家寫的那篇〈需要vs想要〉,不同的是我把『』放在「需要」兩字上。



另外一篇〈書房與廚房〉(全文連結按這邊)寫著她對這兩個地方的重視是同等的,不像吳爾芙所指自己的房間單是書房。

最近因新居可開伙,我開始探索自己從未發掘的潛力。煮食的樂趣從採買開始,在光亮的賣場撿便宜,或是傳統市場挑新鮮,想像自己回到幾萬年前的原始森林,背著竹簍到樹林間採集果實、菇類、葉菜,仔細端詳手上的蘋果是否曾遭受撞擊(這樣撿回家擺不久),葉菜莖骨是否還鮮嫩,一扳就應聲而斷。

女人喜歡各式各樣的包包就是從這樣的基因傳承而來的吧,不同大小可以裝承不同種類的採集物,顏色、裝飾、品牌都是後來才出現的變化。

打開瓦斯爐,爆香香料,青菜下鍋後要掌握火候與烹煮時間,下鹽寧可輕些,不夠再加。肉類則是幾乎全然陌生的領域,紅燒、清蒸、煎、炒、燉,有那麼多的變化與學問,靠著圖書館借來的食譜、網路上搜尋的作法,視自己手邊有的材料自行客製化,或說「實驗」也許更貼切。

準備好一桌菜,最後就是成果驗收的時刻,即使心中會提醒自己不要多問,但最後總會忍不住問食客:「如何?鹹度剛好嗎?好吃嗎?」期待作品收到良好評價的心情讓煮飯跟創作的相似性又多了一個。

 

「有了書房和廚房,我才可以說,無欲則剛。」--陳寧

 

每天睡前拿起這本散文翻閱兩則,就覺得進入了平靜狀態。陳寧可以說是療癒系的散文家吧。在還書前,用橡皮擦擦去那些魯莽的評語,讓讀者自己選擇是否要將這本書放進背包裡帶回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安納 的頭像
    喬安納

    喬安納的房間

    喬安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