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ek Obama在華盛頓就職典禮演說前
今天發現了一個別有洞天的展覽場地— 士林紙廠,在那個像荒廢倉庫的地方正在展著「世界新聞攝影展」,照片被放大後似乎震撼力也變強了,有些血淋淋的令人胃部不適,有些平靜美好,有些告訴你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充滿仇恨與戰亂,有些展現了運動員令人敬佩的力量與光環。
我也許沒有喜歡展內所有的照片,然而每張照片都有一股令人無法忽視的力量,看到就可以感受到衝擊。
忍不住想到在當代藝術館同樣展到今天的David Lachappelle,他的照片不是拍攝後沖洗就結束工作,而是需要他的巧思與後製,刻畫或諧擬出成品。我喜歡他充滿幽默與Insight的合成,也很喜歡他的一些作品。但為什麼總覺得他的作品少了我今天看的這些照片裡面的「什麼」?
by David Lachappelle
攝影紀錄下瞬間的動態,除了畫面上的主角之外,周遭的細節組成了幾乎無法複製的氛圍。這樣一個畫面本身就是完整的,像個有機體,蘊含著力量。那群在空襲轟炸中奔跑的人們臉上僵硬的肌肉;親吻伊朗婦女遺體的年輕人肢體傳達的悲傷;90歲在一公尺跳板上試跳、身體成魚躍狀的阿公;還有桿弟與Tiger Woods在空中交換桿子的瞬間。
↑在阿富汗受塔利班突襲的美國士兵,來不及穿褲子就衝出來防衛,他的褲子上面是I Love NY的圖案 by David Guttenfelder
↑桿弟與Tiger Woods by Robert Beck
但拍攝後去背剪接的步驟也裁切掉給予養分的土壤,留下的人物(名人像)被移植到人工培土,創造出另外一種刻意的意含。
就像是一塊上好的牛肉,其實原味最好。給了過多的調味也許在吃了第一口時會為之驚豔,但多吃了容易膩。
↑我很喜歡的作品,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住宅區、醫院、學校,這家人有一人死於轟炸當場。by Kent Klinch
那個上述的「什麼」,好像可以是瞬間、當下、原汁原味,還有….真實?
沒看到展的可以在網路上看
- 2010世界新聞攝影得獎作品:
abrancoalmeida.com/.../world-press-photo-2010/
www.belgeselfotograf.com/aid=326.phtml
- David Lachappelle作品與介紹:
部落客 美的生活研究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