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污點》(The Human Stain) 指的不是一生逃避黑人出身的主角科爾曼,不是以純粹動物性活著的女主角福妮雅,不是深受越戰創傷作祟而瘋狂的萊斯(福妮雅前夫),也不是充滿意識形態、滿口文化的偽君子女教授德芬妮。而是他們的集合,真正的「人性」污點造成了一個個的悲劇,主角無力抵抗改變,只能承受之後毀滅。
作者Philip Roth寫出的這本「美國三部曲」的最後一本,充滿了希臘古典悲劇的氛圍。故事敘述者內森(科爾曼的鄰居)與各個角色的觀點互相交錯,建構各個角色的背景:他們從哪裡來、怎麼走到當前這一步。譯者劉珠還,現任安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
好幾年前看過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主角科爾曼由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女主角妮可基嫚,現在對那部片的印象剩下的是沒很有說服力的女主角、和好像不夠悲慘的氛圍(與小說相比)。
有這麼一句話說:”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但對於這本小說,我覺得應該要說「文字能堆砌出明確的影像」。少了福妮雅、萊斯、德芬妮背景的描述,電影表現出來的故事是壓平的,少了那種蓋天鋪地的悲劇感,讓讀者無處可逃。
希臘悲劇所要創造的效果是洗滌心靈的作用(Catharsis),Philip Roth也直接取第五章名為此。為什麼這樣的悲劇能夠洗滌心靈?這種絕望跟無力不是讓人生更令人難以忍受嗎?
最近看的一本書《當生命陷落時》(作者佩瑪.丘卓, 譯者胡因夢、廖世德),裡面提出了很有趣的概念:放棄希望。當人真正放棄希望而活在當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解脫。
我們總是習慣趨樂避苦,不停的尋找更舒適的地方、更好的自己,卻忽略了當下。人生的常態就是不確定、不安,接受這點,不再尋找什麼來保護自己,才能無懼。
福妮雅這個角色做到的不就是這點嗎?她說:「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可怕、原始的不純淨狀態吧。」要說她缺乏靈性、沒有文化都好,但她認清了這個世間,就是充滿了人性、污點。讓我想起學佛的外婆常常說,世間上的人就像蟲一樣,到處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