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導遊Chris)


食人魚又稱為食人鯧,英文稱為Piranha,廣泛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流域、奧里諾科河,以及聖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幾乎整個亞馬遜流域都有它的蹤跡,堪稱為代表性生物也不為過。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食人魚鋒利的牙齒,緊密的以單層排列固定在上下兩塊顎骨上,一顆顆牙齒呈現尖銳的三角形,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相似於大拇指第一節的肉塊。
嚮導對我們開玩笑說:「如果沒帶餌,那就用手指來釣魚吧!有十次可以釣魚的機會唷!」當然,我們沒有傻到照做。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有護卵的行為,成魚會守候在卵附近避免其他生物來破壞,受精卵約10天左右孵化。隨著季節變化,對族群數量造成不少影響,例如雨季來時,間歇性大雨使河水氾濫,會將卵沖走導致孵化率大幅下降。
通常食人魚都以小魚、昆蟲、或是樹上不小心落入水中的雛鳥為食,攻擊大型動物的行為並不多,有些關於食人魚攻擊遷徙涉水動物群的例子,主要是因為該區域食人魚數量過多,加上乾季食物來源不足,攻擊大型動物。牠們的聽力十分出色,對於東西掉入水中造成的聲響非常敏銳,攻擊速度也非常迅速。


聽到食人魚,許多人腦海中總浮現兇殘的形象。不過,事實上食人魚習慣透過集體行動來攻擊,藉由團體行動來保護與壯大自己,如果沒有足夠的群體量,牠們是非常膽小的魚類,不會主動攻擊獵物。
剛到雨林的第一天下午,嚮導帶我們開心地在岸邊玩水,享受在亞馬遜河游泳的難得體驗,大動作激起的水花會嚇跑魚群。不過不是每個區域都可以這樣恣意下水玩耍,前提之下是,當時為食物充足的雨季,魚群們沒那麼飢餓,且水域中的食人魚族群數量沒有過度繁衍,所以在沒有熟悉當地環境的人或嚮導帶領下,千萬不要冒然下水。
食人魚原屬於南美洲,但隨著貿易發達常也被帶往世界各界處進行交易,一開始人們飼養食人魚作為
寵物,但後來棄養或流放,使得在其他流域發現食人魚的蹤跡。甚至一些走私的商人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通過將食人魚散入當地水域來銷贓來躲避制裁,造成當地生物安全與物種多樣性平衡的破壞不容小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亞馬遜雨林 食人魚
    全站熱搜

    喬安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