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上個周末,我參加了法鼓山兩天的中級1禪訓班。在活動前的提醒通知信件上,紅色的字註明「不是禪二哦!沒一直打坐!」,不知道這句話是想鼓勵大家出席呢?還是想勸退想要打坐的同學?

之前參加禪二的記憶還歷歷在目,禁語兩天,手機沒收兩天,跟著大家統一作息,也許當兵就是這種感覺?在打坐中,腿總是會麻,距離身體較遠的那條腿總是會先麻,再來是痛,在30分鐘的一炷香,我一定得換一次腿才坐得下去。

這次禪訓,第一個早上打坐好昏沉,平時沒早起習慣,早晨的時間聽課還有辦法維持清醒,然而一打坐放鬆下來就只是想睡。可能是第一天課程下來精神與身體都放鬆了,當晚提早上床睡得香甜,但,第二天早晨的打坐反而更想睡。

說沒有挫敗感是騙人的。在「自責」的念頭升起的時候,我想起常願法師說的:「心不與貪嗔癡相應。不取不捨,不被外境所影響,也不被心境左右。

只是看到,心不顛倒,不執取。」

 

「心不顛倒」,就是《瑜珈經》中的「Yogash chitta virtti nirodhah. 1.2」,意思是「瑜珈的目的是看清楚心智是如何扭曲真相」,也就是如果認清了萬物的「空」性,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念頭的投射,就有了心想事成的力量。

我總是看到瑜珈、佛、禪相互呼應的地方﹝雖不是佛教徒﹞,可能是發源地都是印度,包括

「持戒」﹝裡面有五點:不傷害、不欺騙、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婪﹞、

「內修」﹝有五點:潔淨、知足、精進、修習、虔誠﹞。

此外,《瑜珈經》第五至八支,依次是收攝、集中、入定、三摩地,這四支指的是內心修練所達到的不同層次。三摩地這個詞最先是在《奧義書》、《瑜伽經》中提出,後來被佛教吸收,被譯為「禪定」、「止」。

瑜珈、佛、禪都是要去同一個地方,只是走的是不同的路子,但即使有老師給了地圖,還是要自己踏上旅途,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在第二天課程要結束前的最後一炷香,有了午睡與美味素菜的加持,我終於清醒過來,腦袋很清楚,身體隨著常願法師的輕聲引導放鬆,這次我選擇睜開眼睛打坐。待一切都靜下來的時候,我感知到身體的循環,有股熱流從上臂流向前臂,血液嗎?或是氣?我放下試圖分析的腦子,只是觀察。

車聲很清晰,又像很遙遠。我感到與四周一切融合,又覺得似乎能清楚地看到一切。觀者是「看」與「被看」的二元,既然能「看到」,又怎會「融合」呢?

無法解釋的喜悅。

這是第一次打坐腿不痛也不麻,身體暖烘烘很舒服。開心之餘,我還是提醒自己需放下這喜悅。再壞的狀態無法持續,再好的狀態也一樣。

體驗,活在每一刻,就是最好的修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法鼓山 禪修
    全站熱搜

    喬安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